“关河冬暖,枫树山红,斑竹丛中窥来榜;黄泥道坦,清潭水绿,马园寨下看花墩。”晴天一碧,万里无云,从县城驱车半小时,越过黄沙岭,便可看见一座美丽小镇安卧于青山绿水间。漫步在小镇上,鳞次栉比的楼房,宽阔整洁的马路,往来不息的车流,尽显岳西中部重镇的生机和繁荣。

  来榜镇距县城23公里,318国道和209省道在镇区交汇,是岳西地理中心和重要交通枢纽。“2017年,镇党委、政府围绕脱贫攻坚头等大事,乘着新时代的东风,抓党建凝聚攻坚动力,抓特色产业提升造血功能,抓易地扶贫搬迁谱写发展新篇,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脱贫基础,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来榜镇党委书记汪训卫对记者说。

党建“铸魂”凝聚攻坚志

  “我承诺为2户五保户提供生活用品;我承诺为村民网上购销农产品;我承诺每月出2个义务工保养通组水泥路……”在来榜镇马元村部的公开栏,一份份党员承诺书格外醒目。马元村党支部书记王贤安介绍,2017年全村党员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主动承诺兑诺80余起。

  抓党建“铸魂”,凝聚攻坚动力。来榜镇党委创新载体,狠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来榜镇召开脱贫攻坚入户核查工作会议

  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该镇以举办报告会、文艺演出等方式,组织党员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进村组、进学校、进企业、进搬迁点宣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脱贫攻坚政策、乡村振兴战略,统一干部群众思想,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创新开展“亮比提”活动,让广大农村党员亮身份、亮职务,比奉献、比党性,提形象、提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党员承诺兑诺。截至目前,该镇参与“亮比提”活动党员464名,承诺事项1126件,均已全部兑现。“‘亮比提’活动提升了党员的党性意识、奉献意识,有效发挥了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力军作用。”该镇相关负责人说。

▲斑竹村党群服务中心
▲来榜镇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廉政警示教育

  打赢攻坚战,支部最关键。该镇强化各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建设标准化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增强服务群众能力。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强化对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的督查考核,配齐村级扶贫专干,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水平。深入开展“背包服务”,组织镇、村党员干部对五保户、贫困户定期上门送帮扶、送服务。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鼓励吴松青、王松等党员带领贫困户发展壮大桑枝木耳、四季豆、茶叶等特色产业,让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变股东”,拓宽增收渠道。

产业“造血”鼓起钱袋子

  青山如画轴,桑田若棋枰。走在斑竹村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上,一排排青瓦白墙的房子映入眼帘。“这些都是蚕农的生产用房。斑竹村是全国‘一村一品’养蚕示范村,全村540户,户均3亩桑,脱贫致富奔小康。”斑竹村党支部书记王传学笑着告诉记者。

  来榜镇蚕桑产业历史悠久,被誉为“安徽蚕桑第一镇”,全镇拥有桑园16180亩,2017年蚕桑产业实现产值1782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近年来,该镇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出台奖补政策,鼓励蚕农新建小蚕共育室、大蚕室和推广新品种。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桑枝木耳等食用菌产业,着力提高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

▲斑竹村桑叶基地
▲桑枝木耳产业基地

  作为特色产业大镇,来榜镇充分发挥产业“造血”功能,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进一步扩大“茶、瓜、菜、药”四大种植业和“蚕、猪、鸡、鱼”四大养殖业规模。2017年,全镇共发展茶叶14460亩,四季豆7363亩,瓜蒌2050亩,中药材基地3120亩,四大种植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特色产业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助推器”。有机黑猪、鲟鱼、娃娃鱼、山羊等特色养殖业稳步发展。通过当地黑猪养殖龙头企业——安徽徽名山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积极组织申报,岳西黑猪成为全省首个畜牧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小小四季豆,脱贫大产业。近年来,来榜镇通过政府免费发放种子、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能人大户带头发展等举措,引导群众利用山塝田、坡地兴种四季豆。2017年,该镇免费为贫困户发放四季豆种子3600斤,全镇共发展四季豆7363亩,亩均产值近4000元。“我去年种了3亩四季豆,增收了1万多元。感谢党的好政策,带领我们脱贫致富了!”枫树村大田组贫困户汪以仁激动地说。

易地搬迁安居又乐业

  “小别墅”连片成群,文化广场上设施齐全,村民们有的在健身锻炼,有的推着婴儿车含饴弄孙。走在来榜河畔钟形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广场上欢声阵阵,一派祥和景象。钟形安置点是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由来榜镇政府投资1300万元,征用建设用地21亩,流转产业用地132亩,建房54套,共安置贫困群众54户193人。

▲钟形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外景
▲易地搬迁产业基地

  近年来,来榜镇因地制宜,创新举措,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切实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圆了广大贫困户的“安居乐业梦”。该镇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搬迁,盯紧最边远、生存条件最恶劣的贫困人口,让贫困户“搬得出”。新建住房、产业基地、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卫生室,并配套水、电、路、通信、绿化设施,让贫困户“稳得住”。采用“2+2+2”模式,在安置点周边流转土地132亩,为每户搬迁户发展“2亩果+2亩茶+2万棒实用菌”,每户年均可增收2.8万元;建设光伏电站,实现搬迁户光伏发电全覆盖,每户年增收3千元;实施就业扶贫,对搬迁户进行就业培训,帮助每户掌握一门技术,联系安排其到扶贫车间、企业务工,参与茶叶采摘、中药材加工等工作,实现每户年均增收1万元,让贫困户“能致富”。强化村级跟踪服务,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推动搬迁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互帮互助,让搬迁户融入大家庭,开启新生活;实行退宅还耕和“三变”改革,引导搬迁户将迁出地土地资源变资产,小额信贷变股金,让贫困户变股东,做到“无牵挂”。“我镇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在解决搬迁户安居基础上,围绕‘能致富’打出组合拳,通过土地流转、大户带动,壮大产业基地,培育‘新农民’;通过就业培训、安排就近务工,培育‘新工人’;通过退宅还耕、‘三变’改革,培育‘小股东’,切实解决搬迁户的后顾之忧。”来榜镇镇长王晓燕介绍说。

  2017年6月,来榜村贫困户汪芬一家搬进钟形安置点的新家。125平方米的“小别墅”宽敞明亮,厨房、客厅、卫生间一应俱全。汪芬家老屋是土坯房,终年阴暗潮湿,墙体多处开裂,逢上下大雨就担惊受怕。“政府不仅帮建了新房子,还给我家安排了2亩果园,我们只负责兴种,其它的政府都为我们安排好了。村里还安排我去食堂烧饭,按月发给我工资。如今,日子有盼头了,心也安了。”汪芬高兴地告诉记者,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夯实基础设施强筋骨

  “一年不见,集镇规模扩大了,街道开阔了,绿化增加了,车辆不堵了,河道干净了!来榜变化大,颜值高,岳西中部重镇名副其实!”在来榜集镇区街道上,返乡过年的刘先生说起眼前的变化,禁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公山村新修的通组路一瞥

  2017年,来榜镇投资3983.4万元,聚力开展“五大行动”,扎实推进美丽集镇建设,着力打造脱贫攻坚“龙头”,辐射带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开展规划编制提质行动,高标准完成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规划;开展宣传引导提识行动,引导群众参与规划,支持整治建设工作;开展拆违控违“雷霆”行动,实施铁腕拆违,累计拆除违章建筑房屋32处,清除占道经营43处及乱搭乱建15处;开展公共卫生整洁行动,整治“脏乱差”,实行全天候保洁,开展建筑立面、广告标牌专项治理,实现弱电线路全部入地,全面改造升级强电线路;开展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围绕解决老集镇区道路“窄”、交通“乱”、环境“差”问题,建成金榜大道、皇榜大道两条镇区循环路,大力开展交通秩序整治整顿,拓宽改造道路3.5公里,建成全县首个乡镇级电子监控停车场、全市首个乡镇级违停抓拍系统,建成复古式风格农贸市场1座,将临时摊点和沿街商铺全部规范入市,提升绿化亮化水平,累计新增绿化树1600株,绿化面积6300平方米,增加路灯86盏、广场灯8盏。“通过开展五大行动,我们做到了可视范围内看不到生活垃圾,街道看不到车辆乱停乱放,集镇看不到违章建筑、旱厕,市场看不到店外店经营,路面看不到污水流淌,河流看不到漂浮杂物。”来榜镇党委副书记余小侠介绍说。

  以集镇带乡村,来榜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不断加快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夯实脱贫攻坚基层基础。该镇率先启动黄沙岭隧道来榜侧进出口建设工程,投资3亿元的G318线改建工程快速推进,一个月完成征地428亩以及100多户房屋拆迁,取得工程推进快、建设环境保障好的良好效果。全面完成32.85公里的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建设任务,一条条水泥路进组入户,为乡村群众发展产业和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新建来榜与和平、五河、青天3条乡际连接线,构建了内联外通的交通大格局。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投资1400万元的来榜河综合治理工程,提升集镇区防洪能力,实现了雨污分流。投资340万元的横河小流域治理工程成效明显,有效根治了水患,为沿河两岸上百亩农田丰产丰收提供了水利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不弃微末,不舍寸功,奋力实现‘富裕来榜、美丽来榜、人文来榜、幸福来榜’的宏伟目标。”汪训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