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6 15:43:06 来源: 作者:程凌云 点击:
而我与《岳西周刊》更是结下了一份不解之缘,我的学习和工作、家庭和生活都与其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曾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叶,电视是极少数人家才拥有的奢侈品,网络更是一个在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只有报纸才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主要载体,刚刚复刊的《岳西报》必然成为人们了解全县大事的主要窗口。
父亲是一名村干,订阅了很多报刊,其中包括复刊不久的《岳西报》,从中了解全县重大活动或重点工作,以及各条战线、各行各业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经验、新气象,以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带领村民奔向新生活。
而我做为一个渴求知识的中学生,很多时候都是无课外书可读,于是父亲订阅的《岳西报》也成了我课余的读物,特别是文艺副刊的作品成了我汲取知识营养的宝库。所以我总是迫不及待地等待着每一期带着油墨香的《岳西报》,她也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文艺的种子。
多年后,遇上了是中学语文老师的爱人。他喜欢在工作之余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生活点滴和心情印记,也不时公之于QQ空间,被一位同样喜欢写作的朋友看见,推荐他在已更名为《岳西周刊》的副刊上发表。后来爱人陆续在副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原只是做为一种业余爱好,却“无心插柳”地变成了他改行的一个跳板。
2013年暑假,县广电中心在全县事业编制人员中公开比选编辑记者,其中前提条件是必须有在CN号的刊物上公开发表过文章,而在《岳西周刊》发表多篇文章的他正好符合条件。后来他以笔试和面试双第一的成绩转岗到县广电中心任编辑记者,这其中《岳西周刊》功不可没。
2016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在全县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公开比选中,从一名计生战线老兵变成了新闻宣传战线的一名新兵。因为工作原因,让我更加体会到《岳西周刊》人的执着和坚毅。他们立足岳西实际,结合新闻实践和经典范例,探索、剖析、追寻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责任,坚守着岳西宣传的这方阵地。
岳西周刊社与时俱进,积极转型升级,推出岳西热线网站和《岳西周刊》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实现了报、网、微信三大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共同构建立体宣传的新格局。
我也看到了《岳西周刊》的担当和使命。在2016年那场百年难遇的“6.30”洪灾中,五河镇抗洪英雄王先海的先进事迹第一时间被岳西周刊社记者采访报道,让大爱在风雨中传播弘扬。
60年,正青春。我相信《岳西周刊》会不断推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为讲好岳西故事、传播岳西声音、打造岳西形象做出更大贡献。